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已经很难把人生当作三段论的:受教育-工作-退休。因为工作变得越来越不稳定,寿命却在明显延长。与此同时,新的技术与行业的出现,让我们的技能遇到挑战,有些技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,人们得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,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。而且,在晚婚晚育的趋势下,很明显我们国家的养老金计划将难以为继,养老重担的大头还是压在我们自己和小家庭上。
所以,我们不得不去主动规划,迎接转型,接受挑战。我们甚至可能放弃之前的专业,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,进行重新专业化。在一切都那么未知的时候,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一项重担,我们可能会选择再教育,选择转行,选择储备副业,总之无法安然度过轻松的职业旅程,常常忙着学习,常常忙着加班。
忙碌的陷阱
对于年轻人来说,在现代职场里,更平等、自由的工作氛围,是更有吸引力的。等级森严、僵化的体制,令人生厌。我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选择转行到了互联网行业。
在《工作的迷思》第八章中,作者见到知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后发现,大权在握的董事长减去了诸多与普通职员不同的装修与家具,而尽可能与普通职员保持一致,在交谈中并非一声令下,而是循循善诱的口吻。
对此,作者写道:当然,权力并未完全消失,只是重新配置。董事长以普通职员的姿态出现,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高位。他做出与众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姿态,他的下级因此钦佩他的真诚。其实他内心里意识到,只有摆出常态才能使自己不致再沦落为普通一员。
这让我想到自己身处的这些个互联网公司,高层规定不可以喊老板、领导,讲话时尽可能语气谦卑、态度恳切,倡导一种平等的对待方式。这可以让主体意识更强的雇员感到更平等、更有尊严感。但其实,我们在结构上仍然是微不足道,极易受到伤害的。营收压力大的时候,被裁员的还是我们。
不过,即使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后,我们仍会自以为是地去工作,认真严肃。有些时候,我们还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,这绝不是智力低下,而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我们身上体现。
为什么呢?
因为直面自己的终局,直面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,是复杂而困难的。
但是眼前的工作能够转移注意力,营造一个美好的气泡,让我们置身于其中,去使人生臻于完美。它会让我们将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,集中到一些相对较渺小、可望实现的目标上来。它会赋予我们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,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,看似充实地感到忙碌。总之,它会使我们避免更大的麻烦。
但其实我们就像毛驴,不停追逐着在自己面前晃悠的胡萝卜,而那胡萝卜其实是被一根绑在自己脖子上的棍子吊在眼前。我们从未抵达。
有时候我会愚弄自己,将一切都归咎于资本主义:是它让我经常觉得现代生活像是一场艰苦跋涉,需要一路“煎熬”,才能到达未来某个更好的时光。其实自己与这种局面何尝不是共谋关系。我选择了如此弄巧成拙的方式,将时间视为工具,而之所以这么做,不过是因为它能帮自己保有这种全然掌控人生的感觉。
资本主义当然是原因之一,但,是我们允许资本主义在自己身上产生作用的。我们与当下的劳累、焦虑的局面,是共谋。
虽然,要清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问题,尽力去挣脱出来,是困难的,阻力满满的,但仍然值得一试。
这样,你的不快乐,就不是全然被动的。
最重要的事
2022年11月,我看完《每周工作4小时》后,问自己: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?当时,我的基本试想是:
- 结果:成为一名作家
- 条件:博览群书
- 基础:生活有保障
然后我对这个目标进行了具体解构,如下所示:
并且分析了自己现状,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赚钱能力,可以为自己带来生活保障。接下来,应该要尽可能用更多的时间来看书、提升写作能力,然后尽可能将赚钱的方式转变为写作。
但是当时我还在备考 MBA,距离考研只有1个月了。我知道其实读 MBA,是仅仅有助于工作赚钱,并不有利于达成终极结果的事情,非常占据时间,还花费金钱。只是我为了完成人生序列中的一个遗憾、一个不甘心,而做出的尝试。因此我告诉自己:如果考上了,那就算是达成了这个遗憾,不必再有不甘心,是否要去读,则另作决策。如果没考上,那就不必再投入时间去尝试,要珍惜时间,放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,去阅读、去练习写作,早日达成终极目标。
过了一年,2023下半年我选择了去读 MBA,也就是说——还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终极目标。
后来我想了想,觉得有两个原因:
- 我并没有明确自己的创作使命,所以看上去在写东西,但其实缺少了核心命题,因此缺乏一种强大的动力。
- 我依然靠着惯性在生活,用忙碌的状态维系着大多数事情。但其实显得忙碌只是懒惰的一种形式:懒于思考,未经选择地去行动。
但渐渐地,还是有了转机。毕竟,我一直在寻找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人生,我所信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。2023年我初步搭建了自己的人生系统,记录下了在各个方面的信条。到了2024年做了第二版迭代,可以说已经清晰了很多。并且终于也具备了行动起来的能力和勇气。
我知道自己生活在错误的状态中,这种想法在我试着提高生产力时显得更加强烈,因为尝试的结果似乎是,真正重要的事被推向距离我视线越来越远的地方。每天,我的时间都花在努力“解决”各种任务上,以便让它们“不碍事”。结果,精神寄托在了未来,等待有一天肯定会有办法去做真正重要的事。
过去我曾经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,成为所在的专业领域里的精英,去跻身第一梯队。但是这会让我一直很累。并且我也逐渐认识到了,这并不是我人生最热爱的事情,而我花费了那么多精力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投入,却迟迟没有承认自己热爱的是创作,是想要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。
今年,我内心已经清晰了自己的创作使命,虽然进度很慢,但正在往正确的状态走:正视自己的热爱与激情,在有限的闲暇里去阅读、表达、创作。
我想先不设定自己无法达到的标准,只在年度计划里写下:现阶段先把工作上的阶段性总结给输出为一个小报童专栏,然后继续书写针对人生的不断思考与体验,只要一年能写12篇文章就很不错,再能入驻几个适合自己调性的平台就更好了。
至于更长远的目标,那是未来将会水到渠成的事情,先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。
嗯,先这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