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也是一个二三十岁的女性,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现实有哪些冲突,你会开始发觉生活中有那么多不适与矛盾,那么你大概率会走上学习女性主义的道路。
如果恰好你还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,那么这几年,你大概率会遇到这些书:
- 蕾切尔·卡斯克“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”三部曲
- 安妮·埃尔诺的“自我民族志”
- 埃莱娜·费兰特书写女性友谊与成长的几部小说——那不勒斯四部曲
- 德博拉·利维的“女性成长三部曲”
今年看的书中,觉得比较值得推荐的就有后两者。
德博拉·利维「女性成长三部曲」
我第一次去库布里克书店的时候,正好遇到店员Echo推荐的2023年度遗憾书单——德博拉·利纬女性成长三部曲(《我不想知道的事》《生活的代价》《自己的房子》),让我眼前一亮。
第一部:《我不想知道的事》论女性写作
第二部:《生活的代价》论女性与家庭生活
第三部:《自己的房子》论女性与私人财产
在这个与男性结婚都需要改为随丈夫姓,孩子跟父亲姓仍然为主流的世界上,年轻女孩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,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是家庭的给予。那么如果没有这份给予呢?从年轻到中年,一个女性会如何看待私人财产?心态会有怎样的变化?中老年女性如果已经拥有了智性生活,依然会在心里默默在意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产吗?——我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开启这本《自己的房子:论女性与私人财产》的。
德博拉·利维依创作为生,写剧本,写书,写小说,因此她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栖居地,在这本书里,她记录了自己在伦敦、纽约、孟买、巴黎等多个国家与城市生活的感受,对住所的思考,身边流转的朋友,对文艺作品中女性的无意识生活的反思,坦言自己对资产阶级生活的羡慕,以及在脑海中想象的理想房产是什么样子的。
在这本书里,令我触动的地方有很多。
其一是关于写作间,她写道“这个写作间很接近我想要的生活,即使它只是个临时落脚点。这不是我的房产,我并不拥有它,只是租住,但我拥有这里的氛围。”——这不就是我在上海居住的体验吗!
其二是关于自己的成长,她写道“我想我最看重的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想象力。有可能两者缺一不可。花了很长时间,我才做到不再急于讨好那些并没有真正为我着想、无法与我相亲相伴的人。”
其三是德博拉·利维想要写一种女族长式的人物。她说自己好像从未见过这样的女性。我也是。“我在想,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女族长式的人物,但不让身边所有人都被她的需求、自负、焦虑、坏脾气所裹挟。成为一个强大的女性,成为亲朋好友中的核心人物不去隐藏自己的脆弱,也不会逢人就找麻烦,却只为博得关注与同情,这可行吗?”现实中,往往是她需要披上男人的外衣,做出任何决策时都被无数放大镜审视着、讨论着,而非赞叹着。我也在寻找这样一种人物。
《我不想知道的事》里埃博拉·利维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注定走上写作这条路,一部分是因为童年父亲消失带来的创伤,一部分是犹太人的身份,一部分是出于生活的代价,还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女性主义。作家的养成,总有些共性,比如原生家庭、工作经历、内心世界的感知,审美的方式等等。区别可能会在于,有些是向内的探寻与表达,有些是对现实的批判与表达。这两者,都令我着迷。
《生活的代价》里《大银》这一节里有一段话简直太精彩了,我必须原文摘录:
一开始,全是他在讲话;过了一会儿,女孩打断了他。 ……他说:“你话挺多,是吧?” ……毕竟男人年纪比她大这么多,恐怕很难让他明白这个世界同样也属于她。他邀请她坐过来的时候已冒险一试。但她坐过来的时候,也一并带来了自己的全副生活和欲望。他从未想过,或许她并不愿视自己为次要角色,而把他捧作主角。如此说来,她已突破了界限,动摇了社会等级,打乱了日常惯例。
“你话挺多,是吧?”这句话太刺眼了。我不得不承认,我曾经就被人这样说过。
我突然发现,这就是女人真实的生活处境。它那么隐蔽,那么刺痛。有很多时候,女人选择了居于次要的位置,并且庆幸那是轻松的,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选择是无意识的。
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个角色呢?要付出多少代价,才能打破旧有界限?这仍然是一个课题,这也是吸引我去看女性作家与导演的作品的一个出发点。这三本书,值得一看。
埃莱娜·费兰特「那不勒斯四部曲」
似乎同样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女生,会更容易代入莱农。但又会在很多时候,与莉拉产生强烈共鸣。她们可能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,是一个女性的成长、求学、情感、文学乃至政治之路上的不同面向。
莱农在与尼诺在一起时,是卑微的,总是不让他陷入困境或尴尬。针对这一点,我会反思:为什么我不要让他陷入困境或尴尬?我不要这种两性关系中的卑微。
莱农在感情上的选择逻辑,和对生活的选择逻辑是一致的。需要一段感情来结束上一段感情。当自己变得越来越好,就能够离开当下。针对这一点,几乎也和我一模一样。
莉拉,对知识与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心,主动去学习,她的主体性从阅读、思考、敏捷的触觉中生发出来。她缺少一个榜样,她不依靠别人获取能量,她自己就足够有能量。甚至很多时候,她成为了别人的能量的来源,比如莱农。
这一点跟我很像。我也总是没有榜样,自己喜欢什么、想要怎样的人生,总是靠自己去思考,写下来,逐渐清晰,逐步执行。
莉拉,拥有自己的翅膀,即使没有藤蔓给她抓住,她也可以靠自己飞起来。但是莱农一直在借力,小时候,羡慕莉拉是她的藤蔓,长大了,高于自己阶级的夫家是她的藤蔓。到后来,她以为尼诺是自己的藤蔓,最终,她终于掌握了写作这个翅膀。
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,我希望自己生长出翅膀,不依靠别人也不会坠落泰山的翅膀。在年轻与必要的时候,可以借助藤蔓,抓住一两支藤蔓可以让自己稍微节省点力气,但始终不可以放弃锻炼自己的翅膀,最终你要靠自己飞起来,去看山之美,海之阔。
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《最后死亡的是心脏》
年轻尚未生育的夫妻,婚后进入了经济大萧条,失业、负债,失去房子,住进车子里。车外的世界也并不那么好过,随时可能遇到打砸抢。丈夫曾经是工程师,如今连扫地的工作也找不到,妻子还保有一份服务员的工作,靠着这份微薄的收入才不至于饿死车中。
这种濒临绝望的时候,遇到了一套光鲜美好的承诺方案,住进正电子城,这里100%就业,这里有干净整洁的居所和优渥的生活条件,代价是一个月中你作为居民拥有体面的住所与社会身份,下一个月你要进入正电子监狱服役,做缝制小熊玩偶或看养鸡场等简单重复的劳役。签约进入正电子城,意味着对这套严格秩序的绝对服从与维护,不再出去,也不可轻易联络他人。
你会让渡自由选择与思考的权利,拥抱了安逸的生活秩序与生命的维系?还是选择留在残酷而失意的世界,最大限度自由把控自己的人生?这大概是这本书最大的议题。
当然,正电子城里不仅有信息的封锁,还有欲望的蔓延,与失守的秘密。这些都隐喻着某些现实。当你蒙在鼓里时,不思考不睁眼时,觉得生活按部就班,美好极了。但生活不会始终这么平和,不安定的可能是掌权者与管理层的欲望,也可能仅仅是你自己人性的弱点。
书里并没有针对利益集团的勾结做过多的阐述,有一些隐喻,但不那么丰富,更聚焦在普通人的心思与游移上。那些幻想、假设与最终的妥协,每一天都上演着,我们正是这样虚伪。就像费兰特写的“人是充满矛盾的,都有一些珍贵的人性。人们总是在善与恶之间游离,有时ta们自己都意识不到。”
除了以上这些,我还读了《异见时刻》,它带来的最大启发之处在于,金斯伯格告诫我们:**愤怒毫无用处,愤怒、憎恶、嫉妒,这些情绪只会白白消耗你的能量,除此之外,它们毫无用处,所以赶紧摆脱它们。**要像金斯伯格一样发表异议,你需要在尝试了其它办法之后,只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公开表达你的愤怒。
此外,找到自己值得奋斗的事业,是重要的,不要把世界让给那些糟糕的人。但奋斗并不是让自己告别快乐,在努力的同时还是要享受那些让你感到快乐的事,比如出去玩。
2024年,读书,出去玩,工作,都有。